文中就变音一事,以2016年5月出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为参考举了诸多例子。 可后来经查证发现,有些词的读音根本就不是这一版里才变的,而是很多年前就已经改变了。 对此,常爸是相当震惊的。因为之前基本就没听到过任何的官方通报,也没听到过权威的解释。要不是这次“炒冷饭”意外引爆话题,可能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些音已经改了很长时间了…… 于是,常爸查阅各种资料,终于了解了咱们国家的现代审音史,在这里简单跟大家絮叨絮叨。 建国以后,我们国家进行过三次普通话审音工作,分别是1956年、1982年和2011年,成果如下: 1957年、1959-1962年先后发表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正编、续编和三编 1963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 1985年12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2016年6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及征求意见公告 据说今年会公布最新版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随着《审音表》的变更,很多字词的读法也不断变化。但播音网却把它们杂糅到了一起,说得非常简单和轻率,其实这是个相当复杂的事情。 下面就备受争议的石径斜里的“斜”、一骑红尘里的“骑”、鬓毛衰里的“衰”,常爸来给大家说说自己的发现。 斜,读“xié”还是读“xiá”?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之前常爸说过,为了押韵,我们保留了“斜”字的古音的读法xiá。 其实,更正确地说,读xiá是用了叶(xié)韵,这是宋朝人的发明。从先秦到汉、唐、宋,很多字的发音已经不同了,原来古诗词里的押韵也变得不押韵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人就想出“临时变化读音”的方法。石径斜的“xiá”也因此产生。 斜的“xiá”读音也仅仅保留在古诗词里,也就是说字典里统读为“xié”其实没错。 “叶韵”本身也是很有争议的一种做法,所以在教材里不把这个叶韵的拼音标注上去,也是很正常的。只不过,当年很多小学老师都会告诉我们,这个字应该念“xiá”。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我们已经看不到“xiá”这个读音,但在《古代汉语词典》里,依旧可以看到。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2014年3月第2版;2016年3月第42次印刷 而据教育部的最新回应,以“老版本的审音表为准”,1985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和2016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并没有提出“斜”的读法——也就是说,按官方的读音,一直以来都应该念“xié”。 虽然如此,学术界也有很多人认为,石径斜的“斜”读成“xiá”,已经是广为人知和接受的一种文化传统,应该被允许。 所以,其实读“xiá”或“xié”都不能算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今音古音的区别。在一些更强调押韵的地方(比如我们的国学儿歌),唱成“xiá”明显更有韵味,所以我们暂时先不改。等我们的《唱学古诗词》的进阶版做完后,再回过头来加一个“今音版”,家长可以自由选择用哪个版本给孩子听。 骑,读“qí”,其实 三十年前这样改了!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骑和前面的斜情况不同,读“qí”还是“jì”,1985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里有明文规定:骑,统读“qí”,“jì”被消灭了。 2016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也没有变。 很奇怪的是,在《略说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原则》一文里,参与2011年审音工作的作者专门用“骑”举例,说明栏里写着:“铁骑、骠骑、一骑红尘妃子笑”,读 jì 音也较为常见。” 但公众发布的版本里,却没有说明一栏。 这个修改一直以来都有比较多的争议。 骑,读“qí”时,多为动词,比如骑马;读“jì”时,多表示名词,比如铁骑。 虽然自1985年后“jì”音取消,但很多人依旧存疑。 我国语言文字学大师王力、蒋绍愚、唐作藩等所编审的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5年第四版)第301页对骑的解释为: ①qí,骑马。[引]骑其他东西; ②jì(忌),骑马的人,骑兵。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jì)来见项王”。 2013年,《新华字典》第11版标注古义读jì。 强行改成“qí”,不仅破坏了诗中原来的韵律,还改变了词意。而且,大多数受过小学以上教育的人,都会把“铁骑”、“骠骑将军”的“骑”发成jì的音,我实在不太理解这个音的修改所为何来……期待相关专家更权威细致的解释。 衰,读shuāi还是cuī,并无定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衰,是情况最为复杂的一个,85版与16版的《审音表》里其实都没提到这个音的修改。 在这首诗里,衰的意思是“头发疏落”。 常爸看了2016年印刷的《古代汉语词典》,shuāi中第三个意思是“衰减,减少”,而“cuī”仅指丧服、等级,“shuāi”显然符合诗句的意思。 《古代汉语词典》1425页;商务印书馆出版;2014年3月第2版;2016年3月第42次印刷 此外,《汉语大字典》里“shuāi”音下也有“减退”的意思,和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基本一致。 《汉语大词典》里的“shuāi”下还特意有这样的释义: “衰:谓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之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张乔《望巫山》诗:‘边海故园荒后卖,入关玄发夜来衰。’” 这下应该板上钉钉地读“shuāi”了吧,可还有很多学者并不同意,因为从音韵学上说不通。 据著名的语言学家唐作藩先生的研究显示,与“衰”押韵的是“回”和“来”,三个字属同一灰韵,后来因为语音的变化,“来”的韵母变成了“-ai”,“回”和“衰”的韵母变成了“-ui或-ei”。 也许有人会说,“shuāi”和“来”押韵,但唐作藩先生表示,普通话里根本就没有“-uai”的韵母,灰韵也不可能演变成卷舌声母的字。 再加上《广韵》里说:“衰:所追切。微也。”已经表明“cuī”是“减少、减退、递减”的意思。 暨南大学戴军平教授和唐作藩先生意见比较一致: 凡是表示“减少”、“减退”、“递减”的意思,都应该读“cuī”; 表示“衰老”、“衰落”、“衰微”的意思,都应该读“shuāi”。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不同意这个观点。相关的论战文章不少,有兴趣就直接百度一下“鬓毛衰的衰读什么音”,保证你看的文章越多越糊涂,越不知道该读什么音! 所以,我们暂时也不打算改这首国学儿歌的发音——因为我们的儿歌每一首在谱曲时都会考虑到字的发音,尽量做到依字行腔,改动一个字的发音,可能需要对整首歌的曲子进行调整。等我们的《唱学古诗词》的进阶版做完后,再回过头考虑这个问题吧。 这是我们研究了好几天音韵学、审音史,看遍了专家研究、专业论文后,才做的决定。 长吁一口气外,最大的感触就是:音韵学实在是太艰深,审音工作又太复杂。 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亿万汉语使用者的工作,每一个小改动都是大事情。 “的”“地”差点要了编辑的命 之前在知乎上就看到一个编辑的吐槽: 2000年,他参与编撰了一个大部头,最终成书规模是1600万字。 两年后,2002版《汉字使用规范》取消了“的”“地”的区别,允许通用,于是他们就按照这个标准实施。 2005年6月,书终于进入了总纂阶段,而且稿子都进入了方正华光出版照排系统,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 出版社突然说:“2004版的《汉字使用规范》又规定不能通用了。” 然后这个编辑又花了11个月的时间一一修改,期间头发掉了四分之一,近视度数从300升到了750。 真的是血泪教训啊! 为了让大家不再入坑,常爸特意把容易混淆的异音词整理了出来(完整版请自行到教育部查找《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 里面有不少词汇和我们当初学的不一样了。 语言学家或者词典学家编纂词典的一个原则就是:只对现实的语言生态做准确的记录、描写,而不是做规范、引导。 但从改音引发的争议看,不少人说“不合理”,还有人批评是“一刀切”,难免给人强制“规范”的意味儿。难道审音委员会的专家做的真是拍脑袋工程? 常爸仔细了解下来,发现之所以有这种声音,有可能是因为信息不对等。 1审音不是一刀切,有原则 从第一次审音工作开始,确立审音原则就是头等大事。2016年推出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遵循的审音原则为: ①以北京语音系统为审音依据。 ②充分考虑北京语音发展趋势,同时适当参考在官话及其他方言区中的通行程度。 ③普通话使用者已广泛接受的原审音表读音维持不变。 ④尽量减少没有别义作用或语体差异的异读。 ⑤历史理据和现状调查都不足以支持统读的个别条目暂时保留异读并提出推荐读音。 2审音不是拍脑袋,有调研有数据 《略说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原则》就摆出了不少数据。 比如“荫”字,就是做了民意调查后,决定更改的。 “荫(yìn)凉”读音正确率为20.32%,“林荫(yìn)道”读音正确率为5.98%,“树荫(yìn)”读音正确率为3.98%。 再加上好多地名本来就读“yīn”,人们也不愿意改写成“阴”,所以就又分成了两个音。 现在对“荫”的解释为: 荫 ①yīn ~蔽 ~翳 林~道 绿树成~ ②yìn 庇~ 福~ ~凉 还有的是因为意思相近就合并了读音,比如熏的读法。 熏的“xūn”音和“xùn”音意思相近,且“煤气熏(xùn)着了”读音正确率仅为19.27%,直接统读“xūn” 除了这些修改的,作者还对尚未修改、但有歧义的词做了解释。 比如“创(chuāng)伤”正确率为50.91%,“重创(chuāng)”正确率为16.10%,并不算高,但还没有到被压倒的局势,所以保持不变。 有一个特别的例子“虹”,虽然一道虹(jiàng)的正确率仅为9.78%,但专家还是保留了,因为这个音在很多方言中都被接受了。 事实证明,审音工作根本就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草率。每一个变化背后,都包含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审慎思考。 有了相关的数据和解释,现在看上面这几个音的改变(或不变),大家是不是都没那么难以接受了? 但很可惜的是,因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时和公众的沟通不够,再加上公布的修订版缺乏详细解释和说明,对这次“引爆全网”的文章好像没有什么有力的拔乱反正的声音释放出来,就让审音工作陷入尴尬的境地。 |